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自考《中国税制》知识点之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

更新时间:2025-11-18 15:17:42发布时间:2020-12-14 09:37:45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自考《中国税制》知识点之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各位小伙伴可以自行参考识记。

税种要素及分类

一、税收要素

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中心环节)、纳税环节、纳税期间、减免税。前三个是基本要素。

(一)征税对象

1、定义:指征税的对象,即征税对象。(指定税的名称)

2、相关概念: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从价税来源(从价税)。

(二)纳税人

1定义: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责纳税的单位和个人。它的规定解决了谁征税、谁该征税的问题。2相关人员:法人、自然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实际承担税负的人)

(三)税率:

1、定义:税额与征收对象数之比。条例解决了征收多少税的问题。它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2、公式:税率=税额/征税对象个数

类型:(1)根据性质,名义税率=应纳税额/征税对象个数,实际税率=实际税额/因存在减免税而实际征税对象的数量差异

(2)根据不同的税率

8)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范围比例税率;②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税率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③固定税率地区差异固定税率;范围固定税率;分级固定税率。

(四)纳税

1、定义:是指在流转过程中为征税对象选择应纳税的环节。

2、类型:一次征税制(一次性税制):即一次征税只在一个流通环节征收,避免重复征税。双重征税制度:即一税在货物流通中选择两个环节。多重税制:即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手段重复征税。

(五)定义: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定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2确定纳税期间的含义:

①确定应纳税额的汇算清缴期限

②确定纳税期限

(1)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征税对象。

(2)根据纳税人缴纳的税额确定。(反比)

(3)根据纳税行为情况,纳税期限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次数。

(4)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防止偷税漏税,应当在税款发生前预缴税款。

(六)减税、免税

1.定义: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

2.减免税与起征点、免征额的区别。

二、我国现行三种税率形式的比较

(一)概念的比较

1.比例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为等比关系,不因征税对象数量多少而变化的税率,却对同一个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率征税的税率,其税额随着征税对象数量等比例增加。

2.累进税率:是指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其税额增长幅度大于其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幅度。

3.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

(二)三种税率具体形式的比较1.比例税率可分为:

⑴单一比例税率

⑵差别比例税率(又分为三种:

①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②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③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⑶幅度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可分为:

⑴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⑵全率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可分为:

⑴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⑵幅度定额税率

⑶分级定额税率。

三、全额(率)累进税率与超额(率)累进税率的概念及其区别

(一)定义

1.全额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

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二)区别(不同特点)

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税率不同。全累负担重,超累负担轻。

2.全累的最大缺点是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累负担不合理,而超累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3.在各个级距上,全累税负变化急剧,而超累变化缓和,也就是随着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长,税款的增加,全累较快,超累较缓和。

4.在计算上,全累计算简单,超累计算复杂。

四、按各种税率形式计算税额的实例(一)比例税率计算例

1:已知甲企业营业所得额为100万元,乙企业为150万元,(税率33%)分别求其所得额。甲:10033%=33(万元)乙:15033%=49.5(万元)(二)累进税率计算1、按全额累进税率例二:已知甲全年收入1000元,乙全年收入1020元,按教材(P30)的税率分别计算各自应纳余额累进税款。甲:100010%=100(元)乙:102015%=153(元)

2、按超额累进税率☆(1)定义法(分段级计算法)例3:根据例2分别计算甲乙的超额累进税款。甲:4005%+60010%=80(元)乙:4005%+60010%+2015%=83(元)(2)速算扣除法第2级速算扣除数=400(10%-5%)+0=20(元)第3级速算扣除数=1000(15%-10%)+20=70(元)甲:100010%-20=80(元)乙:102015%-70=83(元)

3.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税额例

4:甲销售收入为12000元,利润率6%;乙销售收入28000,利润率18%,根据第P35税表分别计算机应纳全率累进税额。甲:120006%=72(元)乙:28000180%=1512(元)4.超率累进税率计算超率累进税额甲:12000(5%0%+1%)=12(元)乙:28000(5%0%+5%+5 %+330%)=672(元)(2)速算扣除法第2级速算扣除率=5%(10%-0%)=0.5%第3级速算扣除率=10%(20%)+0.5%=1.5%第4级速算扣除率=15%(30 %)+1.5%=3%甲:12000(6%0.5%)=12(元)乙:28000(180%3%)=672(元)

五、税收分类

(一)按征税对象分类:1、流转税2、所得税3、资源税4、财产税5、行为税

(二)按计税依据分类:1.从价税2.从量税

(三)按税收收入的归属权分类1.中央税(属于税源集中,收入较大的税)2.地方税(税源分散,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税)3.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中央与地方两方积极性)

(四)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1.直接税(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2.间接税(纳税人把税转嫁给负税人)(1)前转(由卖方向买方转嫁)(2)后转(由买方向卖方转嫁,厂商让利)(3)消转(提高效益,消化掉税负)

(五)其他分类

按税收缴纳形式分类:

1.实物税

2.货币税

2.按税收

用途分类:1.一般税(用途不明确,一般经费)2.目的税(专款专用)3.按税款确定方法分类:

1.定率税(固定税率)

2.配赋税(先定总额再摊派,如人丁税和田赋税。)



相关信息: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热门专题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