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税制》知识点之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自考《中国税制》知识点之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各位小伙伴可以自行参考识记。
税种要素及分类
一、税收要素
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中心环节)、纳税环节、纳税期间、减免税。前三个是基本要素。
(一)征税对象
1、定义:指征税的对象,即征税对象。(指定税的名称)
2、相关概念: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计税依据: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从价税来源(从价税)。
(二)纳税人
1定义: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责纳税的单位和个人。它的规定解决了谁征税、谁该征税的问题。2相关人员:法人、自然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实际承担税负的人)
(三)税率:
1、定义:税额与征收对象数之比。条例解决了征收多少税的问题。它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2、公式:税率=税额/征税对象个数
类型:(1)根据性质,名义税率=应纳税额/征税对象个数,实际税率=实际税额/因存在减免税而实际征税对象的数量差异
(2)根据不同的税率
8)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范围比例税率;②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全税率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③固定税率地区差异固定税率;范围固定税率;分级固定税率。
(四)纳税
1、定义:是指在流转过程中为征税对象选择应纳税的环节。
2、类型:一次征税制(一次性税制):即一次征税只在一个流通环节征收,避免重复征税。双重征税制度:即一税在货物流通中选择两个环节。多重税制:即在商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手段重复征税。
(五)定义: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定期限,是税收固定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2确定纳税期间的含义:
①确定应纳税额的汇算清缴期限
②确定纳税期限
(1)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征税对象。
(2)根据纳税人缴纳的税额确定。(反比)
(3)根据纳税行为情况,纳税期限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次数。
(4)为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防止偷税漏税,应当在税款发生前预缴税款。
(六)减税、免税
1.定义: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
2.减免税与起征点、免征额的区别。
二、我国现行三种税率形式的比较
(一)概念的比较
1.比例税率:是指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为等比关系,不因征税对象数量多少而变化的税率,却对同一个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比率征税的税率,其税额随着征税对象数量等比例增加。
2.累进税率:是指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其税额增长幅度大于其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幅度。
3.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
(二)三种税率具体形式的比较1.比例税率可分为:
⑴单一比例税率
⑵差别比例税率(又分为三种:
①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②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③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⑶幅度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可分为:
⑴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⑵全率累进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3.定额税率可分为:
⑴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⑵幅度定额税率
⑶分级定额税率。
三、全额(率)累进税率与超额(率)累进税率的概念及其区别
(一)定义
1.全额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
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二)区别(不同特点)
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税率不同。全累负担重,超累负担轻。
2.全累的最大缺点是在累进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累负担不合理,而超累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3.在各个级距上,全累税负变化急剧,而超累变化缓和,也就是随着征税对象数额的增长,税款的增加,全累较快,超累较缓和。
4.在计算上,全累计算简单,超累计算复杂。
四、按各种税率形式计算税额的实例(一)比例税率计算例
1:已知甲企业营业所得额为100万元,乙企业为150万元,(税率33%)分别求其所得额。甲:10033%=33(万元)乙:15033%=49.5(万元)(二)累进税率计算1、按全额累进税率例二:已知甲全年收入1000元,乙全年收入1020元,按教材(P30)的税率分别计算各自应纳余额累进税款。甲:100010%=100(元)乙:102015%=153(元)
2、按超额累进税率☆(1)定义法(分段级计算法)例3:根据例2分别计算甲乙的超额累进税款。甲:4005%+60010%=80(元)乙:4005%+60010%+2015%=83(元)(2)速算扣除法第2级速算扣除数=400(10%-5%)+0=20(元)第3级速算扣除数=1000(15%-10%)+20=70(元)甲:100010%-20=80(元)乙:102015%-70=83(元)
3.全率累进税率计算税额例
4:甲销售收入为12000元,利润率6%;乙销售收入28000,利润率18%,根据第P35税表分别计算机应纳全率累进税额。甲:120006%=72(元)乙:28000180%=1512(元)4.超率累进税率计算超率累进税额甲:12000(5%0%+1%)=12(元)乙:28000(5%0%+5%+5 %+330%)=672(元)(2)速算扣除法第2级速算扣除率=5%(10%-0%)=0.5%第3级速算扣除率=10%(20%)+0.5%=1.5%第4级速算扣除率=15%(30 %)+1.5%=3%甲:12000(6%0.5%)=12(元)乙:28000(180%3%)=672(元)
五、税收分类
(一)按征税对象分类:1、流转税2、所得税3、资源税4、财产税5、行为税
(二)按计税依据分类:1.从价税2.从量税
(三)按税收收入的归属权分类1.中央税(属于税源集中,收入较大的税)2.地方税(税源分散,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税)3.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中央与地方两方积极性)
(四)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1.直接税(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2.间接税(纳税人把税转嫁给负税人)(1)前转(由卖方向买方转嫁)(2)后转(由买方向卖方转嫁,厂商让利)(3)消转(提高效益,消化掉税负)
(五)其他分类
按税收缴纳形式分类:
1.实物税
2.货币税
2.按税收
用途分类:1.一般税(用途不明确,一般经费)2.目的税(专款专用)3.按税款确定方法分类:
1.定率税(固定税率)
2.配赋税(先定总额再摊派,如人丁税和田赋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