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新准则的会计科目有哪些变化

更新时间:2025-11-15 02:09:16发布时间:2021-02-19 11:38:20

新会计准则体系已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其它企业也会逐步执行。同时,从2007年1月1日开始除具体会计准则外,《企业会计准则——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均在所有企业实施。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执行新准则,本人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就一般工商企业新准则应该使用的会计科目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现将主要变化分述如下,仅供参考。

 

1.将“现金”科目变为“库存现金”科目。

 

2.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

 

3.新准则取消了“应收补贴款”科目,将其并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

 

4.“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

 

5.“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合并为“周转材料”科目。(周转材料科目,原为施工企业特有的会计科目,核算工具型材料——钢管、钢模等,现在把它的核算内涵扩大了。)

 

6.新准则取消了“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而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

 

7.新准则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8.新准则设置了“长期应收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经营活动,已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余款借记“长期应收款”科目,按其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9.新准则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0.新准则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用来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额。

 

11.新准则增设了“商誉”科目,从“无形资产”科目分离出来,产生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2.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所得税核算方法的变更,是这次新准则的一个亮点,将会计核算与企业纳税(所得税)进行了有机结合。

 

13.新准则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而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14.“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15.“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

 

16.新准则中设置的“预计负债”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

 

17.“盈余公积”科目取消了法定公益金有关的核算。

 

18.新准则增设了“库存股”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本公司股份金额。

 

19.新准则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20.新准则增设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21.“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22.“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23.“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

 

24.新准则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5.“所得税”科目变为“所得税费用”科目。

 

26.新准则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热门专题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