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详解投入产出法

更新时间:2025-11-15 08:09:55发布时间:2021-02-03 15:46:21

  一、投入产出法概述

  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他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并于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详细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内容;到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进一步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列昂惕夫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于1973年获得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曾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因为列昂惕夫曾参加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

  按照列昂惕夫的说法,“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主要来自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在《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次提出(1874年))。因此,列昂惕夫自称投入产出模型是“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简化方案”。

  二、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

  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三、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

  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此外,投入产出法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各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等类似问题的分析。当用于地区问题时,它反映的是地区内部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某一部门时,它反映的是该部门各类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用于公司或企业时,它反映的是其内部各工序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

  五、投入产出法简化的表现

  投入产出法是对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化,这种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投入产出法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不胜枚举的方程式(或函数式)和变量,简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即用分类合并的统计方法,将成千上万种产品及更多的生产单位合并为有限数量的产品部门或行业,使方程式和变量的数目大大减少,从而解决了实际计算的困难。

  (2)在投入产出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即假设生产要素的供给是相等的,这就进一步大大减少了一般均衡模型联立方程的数目。同时,还省略了价格对消费需求构成、中间产品流量以及对劳动等生产要素供给调节的影响。另外,在投入产出模型中,仍沿袭了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假设,即假设各种投入系数是固定不变的。

  这样,列昂惕夫就较大地改变了瓦尔拉斯的以论证全部均衡理论为目的的模型体系,使投入产出模型成为一种以技术联系为基础、以研究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同时,也使这种分析方法有了实际应用的可能。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热门专题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