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怎么样

更新时间:2025-11-15 11:50:08发布时间:2021-01-29 15:02:59
高考填报志愿时,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以及就业前景怎么样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大学生必备整理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简介、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等信息,供大家参考。

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简介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分析化学、有机污染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微生物学、水处理仪表与自动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环境管理、环境评价与规划、水污染控制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环境治理实习、现场运行管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培养掌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城市及工矿企业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治理与检测分析的能力。

2、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环境监测站(中心),环保局、环保所、环保办、环境咨询公司、环境评价部门等有关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工作,也可到企业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还可以到环境工程公司从事环境工程咨询和服务工作。随着我国对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保险、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环保 2 非盈利机构 3 新能源 4 贸易/进出口5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6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7 检测,认证 8 其他行业 
工作城市:
毕业后,福州、厦门、龙岩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 福州 2 厦门 3 龙岩 4 重庆 5 广州 6 北京 7 南京 8 宁德


3、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二五期间已经从初期的“三废治理”为主,发展成为环保产品、环保设施的建设、环境服务、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日益完善,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技术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服务业发展加快,为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物的减排做出了贡献。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3.5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产业收入总额10000亿元。环境问题是个复杂的体系问题,除了加强各种政策管理之外,还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并普及专业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相关的环境专业。环境专业属于化工类专业的范畴,在大多数人心中,化工专业就业前景不是很好,而事实上能源、信息、材料是我们人类生活发展的三大支柱,能源又是材料和信息的基础,所以目前像化学化工类这种专业培养的人才,它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像环境类专业随着其自身的变化及我们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加深远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专业人员的比例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将严重阻碍中国同国际接轨和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世贸组织的加入,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之一,特别是环保工程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据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在我国未来几年里急需的八大类人才中,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名列其中。通过对环境专业已就业人员的统计得出:有40%的人员进入事业机关单位从事环保、监测及管理等工作;近60%的人员进入相关企业工作,其中有近50%是在生产型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在咨询服务型企业工作。薪酬方面也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从事技术研究工作比其他一般性工作者的薪酬要高;在大型生产企业比事业机构薪酬略高。非技术类的工作者月薪较低一般在一、两千元左右,事业机构的技术类人员月薪在四千元左右,企业技术研究人员的月薪则可达六千元左右。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热门专题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