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审计学》重点笔记:第5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一点通小编整理了自考《审计学》重点笔记:第5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希望能帮助大家高效复习!
第五章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第一节审计证据
1、审计证据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得出审计结论和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一切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所载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2、审计证据来源
根据证据来源的不同,审计证据可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1内部证据
内部证据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组织或人员编制和提供的书面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管理层的报表以及其他有关的书面文件。
根据证据处理的过程,内部证据又可分为:只在审计委托人内部流通的证据和被审计单位产生但在被审计单位之外流通、其他单位和个人认可的内部证据。
2外部证据
非被审计单位出具的书面证据。
根据证据处理的过程,外部证据又可分为:
(1)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编制的直接提交注册会计师的外部证据。
(2)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或者个人出具的,由被审计单位持有并提交注册会计师的书面证据。
(3)注册会计师为证明某一事项而自行制作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或者自查证据。这种证据也具有很强的可靠性。
3、识别和审计证据
(1)认同的意义
所谓识别,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部分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所作的明示或暗示的表示。管理层的识别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责任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是否适合于财务报表的识别。
(2)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使用标识:
管理层的识别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责任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是否与其财务报表相适应。如果管理层的识别适用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则形成了各项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的具体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各种交易、账户余额和报表鉴证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依据。
4、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渠道)
(1)审计程序类型:按目的
根据审计程序的目的,注册会计师为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可分为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必要时或确定时)和实质性程序。
1风险评估过程
2对照试验
实施控制测试的目的是在识别层面检验内部控制在预防、发现和纠正重大错报方面的运行有效性,以支持或纠正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控制试验:
(1)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控制测试,以支持评估结果。
(2)仅仅执行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实施控制测试,以获取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