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自考《公共政策》真题: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是
A.—般与个别的关系B.互补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D.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2.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可信度的基础,这一政策论证模式是
A.权威模式B.统计模式C.分析模式D.解释模式
3.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是
A.基本政策B.部门政策C.元政策D.科技政策
4.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
A.普遍性B.稳定性C.特殊性D.回应性
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
A.首长制B.委员会制C.集权制D.分权制
6.由于执行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
A.政策制定偏差 B.政策执行偏差
C.政策评估偏差 D.政策规划偏差
7.在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作用并形成了“集团模型”的学者是
A.莱瑟姆B.杜鲁门C.莫斯卡D.戴伊
8.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过程的起点的是
A.转换 B.输出 C.反馈 D.输入
9.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是
A.引发性监控 B.预防性监控 C.过程性监拄 D.结果监控
10.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基础上的政策议程设定模型是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11.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題是
A.结构适度问題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混乱问题 D.结构残缺问题
12.Z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改“哲住证”为“居住证”是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合并
13.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是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14.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是
A.政策研究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学习
15.既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又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的是
A.下级行政人员 B.政策研究机构
C.公共政策执行力 D.政策执行机制
16.对政策目标实现程度所进行的评估是
A.政策需求评估 B.政策效益评估
C.政策议程评估 D.政策价值评估
17.由美国学者萨巴提尔等人提出的政策变动模式厲于
A.Z字型 B.周期型 C.学习型 D.突变型
18.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离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组合形态或功能并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是
A.政策稳定 B.政策维持 C.政策界定 D.政策创新
19.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此行为是
A.政策修正 B.政策更新 C.政策终结 D.政策调整
20.变化频率过高、幅度过大的政策建议属于
A.墨守成规式政策建议 B.生搬硬套式政策建议
C.反复无常式政策建议 D.—知半解式政策建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
A.核心概念 B.次级概念 C.哲学概念 D.交叉概念 E.边际概念
22.公共政策的产生需具备的核心要素包括
A.公共问题的形成 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C.政策评估的标准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E.政策调整的原因
23.关于公共利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谋求和增进公共利益是一切政策的出发点
B.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
C.公共利益首先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D.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E.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24.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
A.结果 B.目标人群 C.执行机构 D.法规 E.方案系统
25.提出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学者是
A.霍恩 B.梅兹曼尼安 C.戴伊 D.米特尔 E.拉斯维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