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62岁老人钟情中国画专业,跨世纪的自考情
2003年,訾西园得知江苏自考开考本科段“美术”专业,主考学校还是南京艺术学院,3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叩开这所高等学府的大门,如今他决心再次试一试闯一闯。考办同志见他到来,谁也没有想到他是来报名的。当他说明来意,大家都劝他再认真考虑考虑,他说:“我已经考虑成熟了,只要你们不嫌弃我老,我就不怕笑话,文凭对于这把年纪的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看重过程,不在乎结果!”他仍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中国画”专业。
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这么大年纪了还学那些有什么用,儿女们都希望他们去南京照看孙子,享享清福,老伴也数落他像个不合时宜的穷秀才,看看人家活得多轻松,打扑克、下象棋。他却有他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态度、方式和乐趣,他的生活常态就是读书学习。而他的读书学习不是人们日常茶余饭后的消闲式打发时间,也不仅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发奋读书,乐亦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陶冶情操,而是多了一份备考的负重,当然也就很不轻松。
他根据自身实际特点,把自己的目标定位在每次报考一门,不求急进,只求踏实。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他在重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功能的训练。于是他把教材章节划分为三类:重点、次重点、一般。把读书分成三类:泛读、精读、选读。把内容划分为三类:识记、理解、综合分析。把学习方法归纳为四类:读、写、说、想。为了强化记忆,他不厌其烦抄书,尤其是重点内容;他请退休在家的老伴提问,他回答,让老伴给自己提示或者更正;他常常闭目深思,自己考问自己;他每次学习新内容不忘把前次学习的内容复习一遍;入睡前总要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闪现一遍;老年人觉短,他一年四季坚持觉醒读书;他还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有心得感悟,哪怕三言两语,必诉诸笔端,他多年来积累的读书笔记有厚厚一摞。
他走向考场,监考教师以为他是为孩子送考的家长,其他考生以为他是监考老师,当他掏出准考证戴上老花眼镜坐到位子上,人们不觉肃然起敬。每次考试他都早早来到考点,在考场里总是把两个半小时用足用实,即使反复回忆不起来答案,也凭主观理解把空白处写满,常常是离终场还有个把小时,两名监考就守着他一个人,他朝他们笑笑继续答题。
经过多年的艰难努力,他终于通过了最难考的文化理论考试,而且门门70分以上,心情轻松了许多。对于他来说,剩下的毕业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已不是难事。
回望漫长自考路感触颇深由于得益于理论指导,绘画技艺显著提高,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大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再高妙的理论也没有价值。訾西园将前人的经验借鉴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绘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近年来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画展中展览获奖,在报刊和中国画专业刊物上发表。国画代表作《春韵图》入编《世界美术作品集》,《苏北之秋》入编《走向世界的中国》大型画册,《以牙还牙》被《世界文艺》入选。此外他的许多诗词短句也被收入《中华名人格言集》和《中华当代美德诗词选》。
由于创作成就突出,2005年訾西园被“中国文艺创作家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同年被“中国书画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中国书画名家”荣誉称号;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载入《二十一世纪杰出专家名人录》。
回望自己走过的漫长自考路,看到今天自己取得的绘画成就,他深有感触地说:“若没有参加自考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薄弱就不能拓宽创作思路,思路狭窄就不能创作出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总之,自考使我提高了综合素质,我由衷感谢自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