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更新时间:2025-05-20 04:46:34发布时间:2022-02-24 15:17:03

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西北民族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6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6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89人,具有博士学位333人,硕士学位717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456人;人才队伍中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6人,领军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人,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标兵2人;甘肃省教学团队8个,领军人才8人,优秀专家6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555”创新工程人才人选6人,“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学名师1人,“园丁奖”8人,青年教师成才奖47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教学团队(额尔登别力格)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生命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2017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蔡葵蒸

  全国优秀教师:于洪志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乌兰、丁俊、马效佩、扎西当知等

  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杨惠玲

  甘肃省级教学团队: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额尔登别力格)、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道吉仁钦)、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团队(2011年,张天佑)、精细化工教学团队(2012年,苏琼)、口腔内科学教学团队(2013年,李志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教学团队(2014年,尹伟先)、口译课程教学团队(2015年,王谋清)、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2017年,何烨)

  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一览表


类别课程名称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藏族民间文学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作
精品课程油画色彩中国民族关系史
蒙古族古代文学牙体牙髓病学
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
梵文声明学蒙古族历史
数学分析数学建模
油画写生口译
藏族史口腔组织病理学
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形势与政策(思政类精品课)
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古藏文文献
现代蒙古语外国文学
蒙古民间文学概论牙周病学
中国历史文献学语言学概论
藏族民间文学翻译学概论
英语语音学考古学通论
中国山水画创作与教学人体解剖学
写作基础(蒙文)动物外科学与手术学
动物外科学与手术学芭蕾基训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甘肃研究基地,4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 3个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甘肃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民委创新团队,2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 


  学校是“甘肃省民族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主持单位; “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设有3个独立建制的科研机构:西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献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中心、西亚东非研究中心、喜马拉雅区域研究中心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中心、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

  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西北民族民间音乐—花儿的传承与开展

  甘肃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宗教问题研究智库、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

  甘肃省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动物细胞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建材与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民族语言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校环境友好复合材料及生物质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等学校民族信息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