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隧道行车的十大安全要点

更新时间:2025-05-20 04:36:47发布时间:2022-02-24 12:45:49

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如今,那些过去被称为天险绝境“难于上青天”的地方,也都该架桥梁的架起了桥梁,该挖隧道的挖通了隧道,直通过去,如履平地。与一般路段相比,隧道是很容易出事故的地方。由于人由远处突然进入隧道暗处,眼睛不能马上适应,有些驾驶员感到不舒服,并产生与隧道内壁相撞的感觉;有些驾驶员看到两侧墙壁飞快地向后移去,甚至会产生恐惧感。这些都大大增加了驾驶员的心理负担,可能因此向左向右打转向盘,很容易与两侧墙壁或并行的车辆相撞,造成事故。

  一、电子信息版不可不看

隧道入口一般都有电子信息板。如果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或其它紧急状况,隧道口的电子信息板会出现警示信息,这时车辆就必须减速并在确认安全后方可通过。

  二、无人管制,自己观察

通过无管制单行隧道,在接近隧道口时,要向隧道内和隧道的另一端入口作仔细观察。如隧道内已有车辆驶入,就要主动停车避让;如另一端入口也有车辆即将进入,应用远光灯示意,来车一旦驶入隧道,自己就应立即停行;如果对方车做出避让,自己就要抓紧时间率先通过。注意双方车辆不可抢行,否则会在隧道内“顶牛”。

  三、有人管制,听从指挥

通过有管制单行隧道,如有指挥人员时,应严格听从其指挥;如是灯光控制的隧道,红灯亮时要立即停车,绿灯亮时才可通过。通过单行隧道时,要打开前照灯,一为照明,二为提示对方。通过双行隧道应靠道路右侧行驶,视情况开启灯光,注意交会车辆,保持车速,尽量避免超车。

  四、进入隧道,一定减速

行至隧道入口前约 50米左右,打开前照灯、示宽灯、尾灯,及时察看车速表,根据隧道口标志上规定的速度行车。从洞外进入隧道,人眼的适应时间大约为10秒左右,为弥补这一缺陷必须在进隧道前提前降低车速。如果车速过快,不能及时调整暗适应、明适应的生理过程,无法看清隧道内的前进方向,这样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隧道行驶,不可随意
  很多车进入隧道,不一定能立即打开大灯,另外前方行车灯也不一定是打开的,容易发生危险。有些驾驶员未能及时开启远光灯、示宽灯,导致其他车辆、行人无法判断其车速;有些驾驶员由于不懂隧道的行驶方法,往往在隧道内随意急转方向、紧急制动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隧道行车,要时刻注意,而不可随意。

六、保持车距,勿看两壁 ?

?进入隧道后,将视线注便会立即靠边停车检修,这种习惯在高速公路,特别是在隧道内行驶,应彻底改变,要不然很容易导致连锁撞车。首先,隧道不是停车场,如果把隧道当成停车场避雨、休息和修车,随时会有堵车、撞车、撞人的事故发生;其次,夏天要注意气温的变化,沿海等地区隧道内的温度要低于隧道外面,凉爽的气候会使驾驶员出现疲劳状态和麻痹的心理,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如果车辆在隧道内出现故障,只要车辆还能继续行驶,应尽可能把车驶出隧道;当车辆无法驶出隧道时,车上人员必须迅速离开车辆,设法将车移到特别停车点,打开危险报警灯,在车后方150米以外设警告标志,并通过紧急电话向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报警。

八、高速隧道,开灯行驶

高速公路的所有隧道内都设有照明设备,但人工光的色调效果毕竟不如日光,在隧道中当光线成为驾驶员惟一的信号来源时,行车时应该打开前灯增加照明度,打开尾灯使后续车辆驾驶员辨明前方有车。 ??

九、没有参照,关注仪表

有些长隧道,前半部分路段为上坡,后半部分为下坡,由于这种纵坡结构,汽车驶出隧道的平均速度比驶入平均速度约高5~10km/h。由于人在隧道没有相关参照物,存在视觉误差,不容易感觉到坡度的存在,加上上下坡的势能存在,各种车辆的制动距离都会大打折扣,这也是远离车辆远离危险的道理。此外,夜间隧道行车,由于隧道内有照明灯,隧道内比外部明亮,驾驶员也不要因此提高行驶速度。在隧道内行车,不能凭直觉判断车速,一定要通过车速表确认行车速度。

  十、驶出隧道,注意观察

驶出隧道前,通过车速表确认行车速度,不能凭直觉判断车速;到达出口时,握稳转向盘,以防隧道口处的横向风引起车辆偏离行驶路线;驶出隧道时,要注意观察隧道口处的交通情况,在出口处及时鸣喇叭,预防发生事故。因为山路隧道和整个山体的结构的原因,出隧道就不一样是笔直的路面,很有可能是弯路,不减速非常危险。特别是一些山区的隧道,出隧道时要更加小心,不少乡民喜欢在隧道口纳凉,有些人甚至拿着凉席铺在路边躺着休息,驾驶员要有心理准备,注意躲避。驶出隧道后,在亮适应过程中切勿盲目加速,以免因视力瞬时下降不适应环境而造成危险。

  推荐阅读:
  驾校不教的知识:隧道行车注意事项(上)
  驾校不教的知识:隧道行车注意事项(下)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