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不文明行车行为大盘点

更新时间:2025-05-20 05:37:31发布时间:2022-02-24 11:09:02

车越来越多,道路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堵车已经是家常便饭了。造成堵车的原因大多数的起因就是不遵守交通规则,那么今天驾驶员考试网的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常见的不文明行车的行为!

● 并线不打转向灯(见图一)

图一

行车时从一条车道驶入另一条车道的行为称为并线。并线打灯这一规矩在上路后往往被人们最先忘掉,也使其成为路面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转向灯的意义就在于提示后车你要改变行驶路线,使其做好避让等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会给你的行车安全带来不少的帮助。

● 过水坑不减速

大雨过后,路面大量积水,这时放慢车速是非常重要的,一来湿滑路面保证安全,二来也不至于将积水溅到路边行人身上。试想通过水坑时车速不减,冲浪运动员一般将脏水溅到周围行人身上,确实很缺德啊。

● 连并数条车道

连续并线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即便打开转向灯,也难免对相隔车道车辆造成影响,如果只为并线超车,建议安全第一;如果是即将错过出口,下一个出口出来也不会浪费多少汽油,毕竟安全最重要啊。

● 骑线行驶

一些司机习惯在行车时将车靠近车道一侧,轧着车道线甚至骑着线行驶。的确,在一些相对狭窄混乱的道路中,轧线行驶确实会安全一些,不过在路况相对不错的城市道路中,轧线行驶的车辆会给后车造成一些影响,后车超车时不清楚前车意图,难免要减速避让,造成通行效率的降低。

● 带刹车并线

并线是行车中再普遍不过的一个行为,但是一些司机习惯并线时踩刹车,这一行为虽然对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但是会让后面的车辆采取制动,影响正常通行。

● 无故慢行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宽阔的道路上车不算很多,旁边车行驶都很畅通,唯独自己的车道车速非常缓慢。换条车道超上去一看,一辆车慢慢悠悠的行驶在快车道上。没有任何原因,后面车压了一片,只能变换车道,严重影响通行效率。

● 拥挤路口抢黄灯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别抢行”相信这句话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不过在日常行车中,尤其是后半句内容往往被人所忽视。晚一个灯就要耽误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所以黄灯亮起加速通过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不过有一种情况建议大家就不要抢了,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中,前方车辆已经堵到了路口,抢黄灯也无法通过路口,只会停在路中间与左右绿灯通行车辆发生交叉,造成严重的拥堵,不仅不会节省时间,反而会使拥堵现象加剧。

● 长期逆行

红灯前排队上百米,大家都在有序排队,对面车道来车很少,个别车逆行驶到路口强行往里并,这样的场景在上下班高峰期的路面上应该不难看到,不仅影响了正常排队的车型通过效率,还会使得对面来车无法正常通行,相信这样的做法一定会引起公愤。

● 过斑马线不减速

出于安全的考虑,驾驶车辆经过斑马线的时候,即便有信号灯,也需要放慢车速通过。快速通过斑马线虽然节省了一两秒钟的时间,不过一旦发生事故则得不偿失,即便是行人看到来车主动避让,飞快的车速带着地上的尘土扬在行人的脸上也不是一件礼貌的事情。

● 直行占用“右转+直行”

为提高通行效率,很多宽阔的路口右侧车道为右转+直行车道,以保证直行车辆更高效的通过路口,不过难免会造成一些准备右转的车辆也要跟随直行车辆一起等待信号灯。所以在车流量不大的情况下,直行车辆尽量不去占用直行+右转车道,这样不会影响右转车辆的正常通行。

● 长期占用非机动车道(见图二)

图二

在车道不多的路面中,临时借用自行车道调头,错车,超车可以理解,但是一些司机长期占用非机动车道行车,在遇到电子眼时在往里并,严重影响遵守规矩的车辆正常通行,这种行为是对行车安全也埋下了隐患。

文明行车,从我做起

在生活中,这些不良的驾车习惯产生了许多开车过程中的不文明现象,看似无关紧要的举动可能就能缓解一些城市的拥堵。今天,我们就开始注意一下吧!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