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贵州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3958人,其中,专任教师2842人,教授490人、副教授1121人,具有博士学位902人、硕士学位876人。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2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2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5人。此外,有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人。
院士 | 马克俭(专职)宋宝安 |
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 | 丁贵杰、宋宝安、王一波、金道超、杨松 |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示范点1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10个。
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白酒研究院、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苗学研究院)、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西部少数民族博物馆、阳明文化研究院、东盟研究院、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和西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科研平台
科研机构 | |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 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 |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喀斯特山区植物资源利用与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西南药用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 | |
共建教育部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
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 |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
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高性能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 | |
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 |
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 |
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 |
贵州省光电子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微纳电子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博弈、决策与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大环化学与超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药用植物繁育与种植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电力系统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生物质化学利用工程实验室 | |
贵州省智能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 |
贵州省烟草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激光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
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 | |
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 | |
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 中华传统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 |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
中国西部能力研究中心 | |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贵州省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贵州省节能建筑与钢结构协同创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