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乐山师范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6年9月,乐山师范学院有教职人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30人,副高职称282人,博士118人,硕士579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乐山市拔尖人才3人。有60名教师在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学校担任兼职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省级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陈晓春)、物理化学(带头人:张元勤)。
截至2016年9月,学校建设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设有5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2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
省级特色专业
获评时间 | 专业名称 | 所属院系 |
---|---|---|
2007 | 化学(师范) | 化生学院 |
2007 | 英语 | 外语学院 |
2008 | 旅游管理 | 旅经学院 |
2009 | 对外汉语 | 文新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政法学院 | |
2010 | 新闻学 | 文新学院 |
社会工作 | 政法学院 |
省级精品课程
序号 | 所在学院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立项时间 |
---|---|---|---|---|
1 | 旅经学院 | 旅游资源与规划开发 | 陈兴中 | 2003 |
2 | 化生学院 | 物理化学实验 | 张元勤 | 2004 |
3 | 文新学院 | 外国文学 | 陈俐 | 2005 |
4 | 文新学院 | 古代汉语 | 吉仕梅 | 2005 |
5 | 外语学院 | 翻译 | 夏康明 | 2005 |
6 | 化生学院 | 有机化学 | 刘志昌 | 2006 |
7 | 政法学院 | 比较政治制度 | 肖勇 | 2006 |
8 | 外语学院 | 英语写作 | 帅培天 | 2006 |
9 | 旅经学院 | 公共关系学 | 邓健 | 2006 |
10 | 文新学院 | 中国古代分体文学 | 杨胜宽 | 2007 |
11 | 政法学院 |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姜希 | 2007 |
12 | 外语学院 | 英语学科教学论 | 邓道宣 | 2007 |
13 | 化生学院 | 化学教学论 | 徐文基 | 2007 |
14 | 旅经学院 | 旅游经济学 | 郑元同 | 2007 |
15 | 文新学院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 | 陈晓春 | 2008 |
16 | 数信学院 |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 邹进 | 2008 |
17 | 文新学院 | 中外文学比较 | 石燕京 | 2009 |
18 | 教科学院 | 教育学 | 谭辉旭 | 2009 |
19 | 外语学院 | 英语词汇学 | 汤红娟 | 2010 |
20 | 教科学院 | 旅游心理学 | 汪红烨 | 2010 |
21 | 旅经学院 | 旅行社经营管理 | 邱云志 | 2010 |
22 | 美术学院 | 手绘表现图 | 李开能 | 2010 |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试验区名称 | 负责人 | 批准年份 |
---|---|---|
面向基础教育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杨胜宽 | 2009年 |
非中心城市本科院校“职业发展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邱云志 | 2010年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语言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至2016年2月,该校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筹)1个、校级研究机构1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
级别 | 科研机构名称 |
---|---|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 | |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 | |
四川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省旅游局遗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 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 |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实验室 |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筹建) | 生物有机化学与表面科学实验室 |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西南山地濒危鸟类保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互联网自然语言智能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
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川南地方品种鸡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
校级科研机构 | 高教研究所 |
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 | |
峨眉武术研究所 |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 | |
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
硅材料研究所 | |
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 |
分子设计中心 | |
少数民族与地方音乐舞蹈文化研究中心 |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 |
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实验室 | |
旅游规划实验室 |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2月,学校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省、部、市级科研奖300余项,其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郭沫若研究、苏轼研究、旅游研究、世界遗产保护、仿酶催化研究等方面特色较突出。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9项,在优质水稻种植、竹蟓虫防治、黄连地膜除草、禽畜粪便循环利用等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技术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