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成都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4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6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8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4人,四川省名中医66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4] [20]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方剂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邓中甲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 带头人:卫莹芳
针灸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梁繁荣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方剂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邓中甲
中药品质教学团队 带头人:卫莹芳
针灸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梁繁荣
中药学教学团队 带头人: 张廷模
康复教学团队 带头人:金荣疆
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中药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妇科学
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中药学、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临床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眼科学、生药学、针灸推拿学、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妇科学、方剂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方剂学、方剂学、中医肝胆病学、生药学、中医内分泌病学、民族医学、中医急诊学、药理学、针灸学、药物化学、温病学、中医临床基础、金匮要略、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养生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护理学、推拿学、民族药学、中药炮制学、中医神志病学、中药毒理学、中医药信息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针灸学、方剂学、中医眼科学
省级精品课程(31门):中医耳鼻喉科学、康复疗法学、推拿学基础、中医儿科学、中药鉴定学、中医诊断学、伤寒学、骨与关节损伤、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内科护理学、医学伦理学、金匮要略、温病学、刺法灸法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护理学基础、经胳腧穴学、中药炮制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
省级特色专业(7门):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藏医学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各级各类实验室68个,其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饮片炮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四川),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研究中心:国家中药GCP中心
省级研究中心:四川省中药筛选评价中心、四川省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四川省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针灸经穴效应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研究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针灸推拿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成都分中心、中医药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