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今日支付宝扫码大红包
当前位置: 培训一点通 > 新闻资讯

广西科技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更新时间:2025-05-21 04:14:23发布时间:2022-02-21 12:30:26

 广西科技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广西科技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广西科技大学师资力量:


  据2017年10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该校共有专任教师1344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6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总数的近50%,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近840人。

  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广西八桂名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卓越学者、广西青年科技奖者等。

  有广西高校优秀教学团队6个(高等数学教学团队、电子设计与实践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基础护理学教学团队等)。车辆工程设计、制造及控制技术”团队成为广西高校首批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与制造创新研究团队”获得自治区级立项建设

  截至2018年7月,学院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广西高校重点学科9个,2个学科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

  广西高校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企业管理、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经济学

 自治区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生物化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负责人批准文号
机械原理高中庸桂教高教〔2003〕121号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韩峻峰桂教高教〔2004〕88号
高等数学熊维玲桂教高教〔2006〕117号
混凝土结构张 鹏桂教高教〔2006〕117号
大学英语韦 薇桂教高教〔2006〕117号
大学物理实验朱基珍桂教高教〔2006〕117号
管理学马 璐桂教高教〔2007〕111号
金属工艺学黄鹤辉桂教高教〔2007〕111号
计算机文化基础唐培和桂教高教〔2007〕111号
常用护理技术文琼仙桂教高教〔2007〕111号
临床基本技能教程冯丽华桂教高教〔2007〕111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韦廷柒桂党高工宣〔2009〕4号
C语言程序设计蔡启先桂教高教〔2008〕133号
工程项目管理於永和桂教高教〔2008〕133号
常用分析化学实验技术秦子平桂教高教〔2008〕133号
微观经济学罗秋兰桂教高教〔2009〕151号
有机化学田玉红桂教高教〔2009〕151号
病理学杨燕初桂教高教〔2009〕151号
管理信息系统陈朝晖桂教高教〔2010〕100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赵金和桂教思政〔2012〕42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范晓莲桂教思政〔2012〕42号


  据2017年10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该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拥有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参与校企共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牵头建设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其中包括一个培育点),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1个,柳州市重点实验室4个,柳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汽车零部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智能计算与分布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车辆强度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糖资源加工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机械制造系统可靠性控制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预应力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工业过程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智能计算与分布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制造系统仿真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校企共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广西铟锑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汽车车身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商用车驾驶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工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预应力机具工程研究中心

  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9个):工程机械零部件研发中心、茧丝绸技术重点实验室、铟锑锡材料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预应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广西商用车驾驶室研究中心、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促进中心、车辆动力学与新能源重点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检测服务平台

  广西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土方机械协同创新中心、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重点实验室(7个):机电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车辆NVH与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管理科学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与发展重点实验室

 校级研究所(14个):新能源汽车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战略与决策研究所、高速转子动力学研究所、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研究所、发酵工程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嵌入式应用与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用研究所、非线性科学研究所、电子技术研究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

  该校还与自治区社科联共建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与柳州市、企业共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是“广西汽配联盟技术转移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本网声明

1.本网信息仅供参考,为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您在学习投资前多做考察咨询、多对比分析。具体信息请以该品牌官方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于网络,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连带责任。

3.本网对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从任何与本网站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真实性或可靠性;并且对于您通过我方平台广告、资讯或要约而展示、购买或取得的任何产品、资讯或资料,本网站亦不负品质保证的责任。您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4.关于网站极限词失效协议:本网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约!感谢配合!

5.本网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如您发现页面有任何违法或侵权信息,欢迎向本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我们将认真核查、及时处理。沟通热线:13309699841

备案号:皖ICP备18000787号-5
备案查询地址: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