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724人,聘请校外教师245人,本科课程授课校内教师数162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5人(长期项目7人、短期项目3人、青年项目1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20人(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1人(长期项目8人、青年项目3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讲座教授16人,楚天学子44人)。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
两院院士
矿产普查及勘探、数学地质学家赵鹏大 | 地质古生物学家殷鸿福 | 地球化学学家於崇文 | 岩石学家莫宣学 | 石油地质学家郝芳 |
矿床学家翟裕生 | 地球化学学家李曙光 | 构造地质学家 金振民 | 沉积学家王成善 |
国家级教学团队
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 | 龚一鸣 |
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 | 王华 |
工程地质学教学团队 | 唐辉明 |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 张宏飞 |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 | 马昌前 |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 王焰新 |
截至2014年,学校已建成15门国家级精品源共享课和52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 古生物学 | 地史学 |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基础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 结晶学及矿物学 | 岩石学 |
构造地质学 | 岩土钻掘工程学 | 管理学 | 变质地质学 |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
湖北省精品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在学院 | 批准年份 |
1 | 地球化学 | 张宏飞 | 地学院 | 2003 |
2 | 工程地质学基础 | 唐辉明 | 工程学院 | 2003 |
3 | 机械制图 | 王巍 | 机电学院 | 2003 |
4 | 高等数学 | 赵晶 | 数理学院 | 2003 |
5 | 宝石学 | 袁心强 | 珠宝学院 | 2004 |
6 | 岩土钻掘工程学 | 蒋国盛 | 工程学院 | 2004 |
7 | 古生物学 | 童金南 | 地学院 | 2004 |
8 | 地理信息系统 | 吴信才 | 信工学院 | 2004 |
9 | 地球科学导论 | 黄定华 | 地学院 | 2004 |
10 | 地史学 | 龚一鸣 | 地学院 | 2005 |
11 | 矿床学 | 吕新彪 | 资源学院 | 2006 |
12 | 管理学 | 余敬 | 经管学院 | 2006 |
13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 曹新志 | 资源学院 | 2006 |
14 | 资源信息系统 | 吴冲龙 | 资源学院 | 2006 |
15 |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 袁晏明 | 地学院 | 2006 |
16 | 岩石学 | 马昌前 | 地学院 | 2006 |
17 | 结晶学及矿物学 | 赵珊茸 | 地学院 | 2006 |
18 | 分析化学 | 赵中一 | 材化学院 | 2006 |
19 | 大学物理 | 罗中杰 | 数理学院 | 2006 |
20 | 机械设计基础 | 孙立鹏 | 机电学院 | 2006 |
21 | C语言程序设计 | 戴光明 | 计算机学院 | 2006 |
22 | 户外运动 | 杨汉 | 体育课部 | 2007 |
23 |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 徐思煌 | 资源学院 | 2007 |
24 | 构造地质学 | 曾佐勋 | 地学院 | 2007 |
25 | 水文地质学基础 | 梁杏 | 环境学院 | 2007 |
26 | 大学化学 | 金继红 | 材化学院 | 2007 |
27 |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 张玉芬 | 地空学院 | 2007 |
28 | VISUALC++t程序设计 | 朱莉 | 计算机学院 | 2007 |
29 | 地下水动力学 | 靳孟贵 | 环境学院 | 2007 |
30 |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 李长安 | 地学院 | 2008 |
31 | 岩体力学 | 刘佑荣 | 工程学院 | 2008 |
32 | 勘查地球化学 | 鲍征宇 | 地学院 | 2008 |
33 | 电路与电子技术(非电类) | 叶敦范 | 机电学院 | 2008 |
34 | 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 | 乌效鸣 | 工程学院 | 2008 |
35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 饶建华 | 机电学院 | 2008 |
36 | 数学建模 | 彭放 | 数理学院 | 2008 |
37 | 普通地质学 | 黄定华 | 地学院 | 2009 |
38 | 线性代数 | 李宏伟 | 数理学院 | 2009 |
39 | 油气储层地质学 | 姚光庆 | 资源学院 | 2009 |
40 | 财务管理 | 查道林 | 经管学院 | 2009 |
41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王焰新 | 环境学院 | 2009 |
42 | 物理化学 | 何明中 | 材化学院 | 2009 |
43 | 土地管理学 | 李江风 | 资源学院 | 2010 |
44 | 市场营销学 | 严良 | 经管学院 | 2010 |
45 | 材料晶体化学 | 何涌 | 材化学院 | 2010 |
46 | 大学英语 | 胡志红 | 外语学院 | 2010 |
47 | 大学体育-特色课程 | 董范 | 体育课部 | 2010 |
48 | 首饰概论 | 张荣红 | 珠宝学院 | 2010 |
49 | 地质学基础 | 杨坤光 | 地学院 | 2011 |
50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陈建平 | 工程学院 | 2011 |
51 | 测量学 | 吴北平 | 信工学院 | 2011 |
52 | 基础工程学 | 黄生根 | 工程学院 | 2011 |
国家级科研平台
名称 | 类别 |
---|---|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地理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中心 |
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技部国合基地 |
地球深部钻探与深地资源开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名称 | 类别 |
---|---|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 人文社科基地 |
自然资源部资源定量评价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 非实体,暂挂靠科发院 |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研究中心 |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 985优势学科平台 |
湖北省湖泊湿地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高校艺术创作中心 | |
自然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紧缺战略矿产资源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协同创新中心 |
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检测与分析软科学基地 | 软科学基地 |
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 智库 |
湖北省地下水与环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国合基地 |
复杂系统先进控制与智能自动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国家地质环境修复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 | 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基地 |
湖北省水环境污染系统控制和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 | 省人文社科基地 |
地质探测与评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重点实验室 |
智能地质装备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珠宝工程技术中心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