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河南科技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据2019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638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8人。聘请70余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
双聘院士(6人):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原学者(1人):茹振钢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李成伟
全国模范教师(1人):茹振钢
全国优秀教师(2人):胡建和、王清连
省级教学名师(3人):李敬玺、郭运瑞、吴国梁
省级教学团队(6个):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团队(2007年)、动物疫病防控教学团队(2009年)、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教学团队(2011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2012年)、农科基础化学教学团队(2013年)、饲料科学教学团队(2015年)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个):数学欣赏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基因工程 、肉品工艺学、动物微生物学
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中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学科教学法、动物医学学科教学法、化学教学法
省级精品课程(16个):遗传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动物病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公共关系学、基因工程、肉品加工工艺学、蔬菜栽培学、动物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7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9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
获奖等级 | 获奖项目 |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双岗实习:职教师资双技能培养新模式 |
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人才能力资本与高校发展研究 | |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教学观念问题研究 | |
地方高等学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
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教学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与方式创新研究 | |
信息技术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省中小学为例 | |
高等学校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地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 |
种植类专业基础课试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 |
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专升本教育中专科与本科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 |
园林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 |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 |
阳光教育运动下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 |
高中新课改下普通高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 |
教育类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研究与对策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一体化建设研究 | |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资源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
职教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
EAP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 |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
基于“双导师制”的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力职前和职后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 |
新时期师范生师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 |
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 | 地方性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及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
当代大学生职业辅导体系的实证研究 | |
大众教育环境下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
班级活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与实践 | |
应用写作思维教学“四步法”研究 | |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
新型校企合作:动物生产类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网络建设 | |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
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
教育创新背景下高校种植类专业实验课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
机械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
新形势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 |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果蔬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
成人高等数学实例教学法的研究 | |
动物医学专业融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及培训体系研究 | |
农学学科硕土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构建与实践 | |
电子信息类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研究 | |
高等院校“两翼四驱”生产实习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
基于“能力导向”的园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 |
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
校产“双向互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
现代农业背景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本科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
据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建有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蜜蜂)新乡综合试验站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现代生物育种河南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智能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7个):畜禽智能化清洁生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棉花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粮食资源深度利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业物联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功能吸附分离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园艺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河南省动物病毒病防控与免疫检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棉花遗传改良与害虫防治院士工作站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作物栽培生理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河南省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动物病毒病防控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精密加工与特种制造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功能性吸附分离材料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优异园艺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农业数学模型分析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动物病毒致病及免疫机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物分子遗传育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南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深加工及质量控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动物病源和新兽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食品质量与安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昆虫分类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畜禽疫病防控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与区域经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新乡市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百农207小麦育种研发团队、智能农业与生产过程控制团队、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