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安徽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500多人(含两所附院),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500余人。国医大师1人,皖江学者·讲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33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5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8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2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有来自中国国内外的56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该校客座教授。
国医大师:徐经世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 带头人 | 获评年份 | 级别 |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团队 | 王键 | 2009年 | 国家级 |
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 彭代银 | 2010年 | 国家级 |
中医临床技能教学团队 | 王金萍、李保启 | 2010年 | 省级 |
中医临床基础教学团队 | 储全根 | 2010年 | 省级 |
安徽中医药大学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一览表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级别 | 批准时间 |
---|---|---|---|
1 | 中医肺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2年9月2009年12月 |
2 | 中医基础理论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3 | 中医痹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4 | 中医内分泌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5 | 针灸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6 | 药用植物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09年12月 |
7 | 中医史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8 | 中医疮疡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9 | 中医养生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0 | 中医老年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1 | 中药化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2 | 临床中药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3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4 | 中医药信息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5 | 中医传染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6 | 中医“治未病”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7 | 中医文化学 |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 | 2012年8月 |
18 | 中医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A类)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 2008年9月2013年11月 |
19 | 中药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 | 2008年9月2014年8月 |
20 | 中医内科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1996年9月2002年1月2008年9月 |
21 | 针灸推拿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2年1月2008年9月 |
22 | 中医基础理论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23 | 中医妇科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24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25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08年9月 |
26 | 中医诊断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27 | 中药药理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28 | 药剂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29 | 方剂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30 | 中医外科学 | 安徽省重点学科(B类) | 2012年7月 |
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 所属院系 | 负责人 | 获评年份 |
---|---|---|---|
中药药剂学 | 药学院 | 桂双英 | 2013 |
医学统计学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朱继民 | 2013 |
宏微观经济学 | 医药经济管理学院 | 陶群山 | 2013 |
药物分析 | 药学院 | 吴虹 | 2013 |
护理学基础 | 护理学院 | 肖洪玲 | 2013 |
中医妇科学 | 一附院 | 李伟莉 | 2012 |
药理学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龙子江 | 2012 |
预防医学基础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朱继民 | 2015 |
方剂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章健 | 2013 |
微生物学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汪长中 | 2012 |
人体解剖学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申国明 | 2012 |
温病学 | 中医临床学院 | 刘兰林 | 2012 |
人体寄生虫学 | 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 汤冬生 | 2015 |
内经 | 中医临床学院 | 沈津湛 | 2015 |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现代中药研究中心、科研实验中心、药物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道地中药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基地):现代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实验室、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虚证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