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南京工程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8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48.9%。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团队1个。
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电子技术基础(耿苏燕,2004年)
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
部 门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级 别 | 获奖时间 |
材料工程学院 | 模具设计与制造 | 贾俐俐 | 省级优秀课程群 | 2002年 |
材料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材料 | 王章忠 |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 2002年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微机原理 | 韩志军 |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 2002年 |
计算机工程学院 | C 语言 | 廖 雷 |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 2002年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 丁轲轲 |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 2002年 |
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技术基础 | 耿苏燕 |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 2004年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 | 张 杰 |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 2006年 |
自动化学院 | 数控原理与系统 | 朱晓春 |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 2006年 |
经济管理学院 | 企业管理 | 刘秋华 |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 2006年 |
自动化学院 | 微机原理及应用 | 朱晓春 | 省级精品课程 | 2008年 |
自动化学院 | 自动控制原理 | 黄 坚 | 省级精品课程 | 2010年 |
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
教材名称 | 主编姓名 | 级 别 | 获奖时间 |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 左建民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1997年 |
C 语言程序设计 | 廖 雷 |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 2002年 |
数控技术(第二版) | 朱晓春 | 教育部精品教材 | 2007年 |
数控技术(第二版) | 朱晓春 |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 2007年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左建民 |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 2008年 |
数字电子技术(第三版) | 杨志忠 | 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 2009年 |
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
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教材名称 | 主编姓名 | 级 别 | 获奖时间 |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 左建民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1997年 |
C 语言程序设计 | 廖 雷 |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 2002年 |
数控技术(第二版) | 朱晓春 | 教育部精品教材 | 2007年 |
数控技术(第二版) | 朱晓春 |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 2007年 |
液压与气压传动 | 左建民 |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 2008年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杨志忠 | 省级精品教材 | 2005年 |
数控原理与系统 | 汪木兰 | 省级精品教材 | 2005年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胡宴如/耿苏燕 | 省级精品教材 | 2005年 |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 郁汉琪 | 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 2005年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 刘极峰 | 省级精品教材 | 2007年 |
电机学(第二版) | 牛维扬/李祖明 | 省级精品教材 | 2007年 |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 | 廖 雷 | 省级精品立项教材 | 2009年 |
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 主持人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电网监控技术专业“两条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沈金官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1997年 |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 左健民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1997年 |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 眭法川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1年 |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陈小虎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5年 |
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 陈小虎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张惠刚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0年 |
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 | 胡汉才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0年 |
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火电厂生产过程CAI教学软件 | 丁轲轲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0年 |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 工业自动化系 |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 2000年 |
普通高工专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小范围、大幅度”改革试点 | 徐锦康 |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0年 |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王芙蓉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0年 |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陈小虎 |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4年 |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熊志卿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4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黄陈蓉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4年 |
热能动力类认识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 丁轲轲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4年 |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 朱晓春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4年 |
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陈小虎 |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07年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贾俐俐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7年 |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 韩念杭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7年 |
联合行业办专业,率先培养电力营销本科人才 | 刘秋华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坚持大学物理实验“六化”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 林长圣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 郁汉琪 |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