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上海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3年11月,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2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1名、提名奖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上海市地方千人计划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19名,东方学者16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5名,上海市教委领军人才1名;上海市“海外名师”6名;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5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陈凯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胡之璧、桑国卫
长江学者(2名):王拥军、张卫东
千人计划(2名):陈棣、徐宏喜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5名):陈凯先、刘平、房敏、吴焕淦、王拥军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6名):李医明、程晓东、周里钢、陈棣、张腾、黄爽、陈瑜、贾伟、Yang.K.Xiang、赵明、李医明、吴晓俊、童青春、李信达、郑昌武、Luis Ulloa
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严世芸
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名):施杞、严世芸、段逸山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基础教学团队(严世芸、方肇勤,2008年)、针灸学探究性学习改革与实践教学团队(徐平,2009年)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中药标准化、肝肾疾病病症、筋骨理论与治法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药现代制剂技术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复方中药、中医临床、健康辨识与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中医医疗服务评估、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慢性肝病虚损、脊柱退变肾骨相关、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针灸免疫效应、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与应用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疾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中医医疗服务评估、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慢性肝病虚损、脊柱退变肾骨相关、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针灸免疫效应、中医传染病学
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药创新药物研发、针灸推拿诊疗技术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医学科技史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3个):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氧化氮及炎症医学E-研究院、中药药效物质E-研究院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上海市中医方证研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中医固体制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87-89]
研究机构
校级研究机构: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文献研究所、中药研究所
中医脊柱病研究所、中医外科研究所、中医肿瘤研究所
中医骨伤科研究所、中医肾病研究所、中医肝病研究所
中医推拿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所、中医脾胃病研究所
中医工程研究所、中医儿科研究所、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中西医结合肿瘤介入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关节炎研究所
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所
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
中医药临床评价研究中心
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
中医方证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
中医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中医标准化研究中心
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中医方证信息研究中心
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
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上海分中心
科技实验中心
科技人文研究院
交叉科学研究院
法人研究机构: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