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内蒙古工业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止2018年5月,有教职工2026人,专任教师1312人,其中教授176人,副教授433人,博士生导师64人,硕士生导师55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89.71%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中,80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或被授予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1位教师获得“内蒙古杰出人才奖”,1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52人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46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1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111”工程一、二层次,24人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英才支持计划”。有16名自治区教学名师。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自治区教学名师:裴承慧、李长青、王秀丽、长青、庞晶、李慧、汪建文、陈亚杰、赵巨东、王文新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晨鼎 | 佟天夫 | 唐乙龙 | 文 健 | 蔡玄晖 | 石万生 | 房彦伟 | 汪 萍 | 李振声 | 常 佶 |
张治务 | 邢永明 | 孟昭昕 | 姚 德 | 支继武 | 张绍镛 | 郑应周 | 肖柯则 | 金恒芳 | 侯慕英 |
刘启旺 | 李德立 | 王志恒 | 姚宇澄 | 朱宝泉 | 刘志璋 | 李 卓 | 索全伶 | 李含善 | 李春萍 |
田 瑞 | 张鹏举 | 李长青 | 栗文义 | 刘进荣 | 长 青 |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张晨鼎 | 佟天夫 | 常 佶 | 李振声 | 房彦伟 | 汪 萍 | 孟昭昕 | 石万生 | 邢永明 | 刘启旺 |
凌呼君 | 刘进荣 | 何凤曼 | 刘振洪 | 张鹏举 | 李长青 | 史志铭 | 长 青 | 栗文义 | 朝 鲁 |
自治区精品课程(53门):铸件形成理论基础、数控技术、软件工程、钢结构设计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液压与气压传动、泵与风机、质量管理、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生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桥梁工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物理实验、概率论、基础会计、流体力学、汽车电器及电子技术、内燃机学、铸造合金及熔炼、有机化学、数据库概论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学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基础、焊接冶金学、机械设计、微观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学反应工程、线性代数、综合英语、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数据结构、大学物理、电工学、管理学、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原理、机械制图、工程制图、测试技术、金属学与热处理、微生物学、素描及专业绘画、纺纱学、电力系统分析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内蒙古自治区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协同创新培育中心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9个):内蒙古自治区理论与计算化学模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煤基固废高效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低阶碳质资源高值功能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催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天然气化工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工程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风能太阳能利用机理及优化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石墨(烯)储能与涂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薄膜与涂层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轻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电能变换传输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机电控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感知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测评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生命数据统计分析理论与神经网络建模重点实验室
自治区级研究中心(14个):内蒙古自治区CO2捕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内燃机代用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风电技术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高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创新方法研究中心、内蒙古制造资源计划应用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内蒙古新能源生产力促进中心、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自治区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1个):内蒙古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
自治区试验示范基地(1个):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试验示范基地
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机构一览
序号 | 机构名称 | 所在学院 | 成立时间 |
1 | 内蒙古液压技术研究所 | 机械学院 | 1975年 |
2 |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 信息工程学院 | 1984年 |
3 | 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建筑学院 | 1984年 |
4 | 内蒙古自然能源研究所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1988年 |
5 | 内蒙古工业大学CAD研究所 | 机械学院 | 1991年 |
6 | 内蒙古精细化工研究所 | 化工学院 | 1992年 |
7 | 内蒙古工业大学汽车研究所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1994年 |
8 | 内蒙古工业大学结构与岩土工程研究所 | 土木工程学院 | 1995年 |
9 | 内蒙古工业大学战略资源研究所 | 经济管理学院 | 1995年 |
10 |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语培训与服务中心 | 外国语学院 | 1997年 |
11 | 内蒙古工业大学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所 | 土木工程学院 | 1999年 |
12 | 内蒙古制造资源计划应用研究中心 | 经济管理学院 | 1999年 |
13 | 内蒙古工业大学绩效评价研究所 | 经济管理学院 | 1999年 |
14 | 内蒙古工大阳光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校办产业管理处 | 1999年 |
15 | 内蒙古工业催化重点实验室 | 化工学院 | 1999年 |
16 | 内蒙古工业大学测绘技术研究所 | 土木工程学院 | 2000年 |
17 |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 | 建筑学院 | 2000年 |
18 | 内蒙古工业大学室内环境艺术研究所 | 建筑学院 | 2000年 |
19 | 内蒙古工业大学电脑建筑绘画研究所 | 建筑学院 | 2000年 |
20 | 内蒙古工业大学电脑建筑模型研制中心 | 建筑学院 | 2000年 |
21 | 内蒙古工业大学爆破工程研究所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1年 |
22 | 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发展研究所 | 人文学院 | 2001年 |
23 | 内蒙古鹤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 土木工程学院 | 2002年 |
24 | 内蒙古工业大学测控及建筑智能化研究所 | 信息工程学院 | 2002年 |
25 | 内蒙古工业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 人文学院 | 2002年 |
26 | 内蒙古工业大学结构新技术设计应用研究所 | 土木工程学院 | 2002年 |
27 | 内蒙古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 | 土木工程学院 | 2002年 |
28 | 内蒙古自治区机电控制重点实验室 | 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学院 | 2002年 |
29 | 内蒙古新能源生产力促进中心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2003年 |
30 | 内蒙古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 机械学院 | 2003年 |
31 | 内蒙古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4年 |
32 | 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社会研究所 | 人文学院 | 2005年 |
33 | 内蒙古工大华远化学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化工学院 | 2007年 |
34 | 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2007年 |
35 | 内蒙古自治区轻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7年 |
36 | 内蒙古工业大学道路工程与桥梁结构研究所 | 土木工程学院 | 2007年 |
37 | 内蒙古工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 | 经济管理学院 | 2007年 |
38 | 内蒙古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现代化研究中心 | 经济管理学院 | 2007年 |
39 | 内蒙古自治区内燃机代用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2007年 |
40 | 内蒙古应急技术中心 | 信息工程学院 | 2009年 |
41 | 内蒙古工业大学工业结晶和化工材料研究中心 | 化工学院 | 2009年 |
42 | 内蒙古工业大学煤炭转化与循环经济研究所 | 化工学院 | 2009年 |
43 |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 | 人文学院 | 2009年 |
44 | 内蒙古工业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 | 外国语学院 | 2009年 |
45 | 内蒙古工业大学科技文献翻译中心 | 外国语学院 | 2009年 |
46 | 内蒙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09年 |
47 | 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中心 |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2009年 |
48 | 内蒙古现代物流与供应管理研究中心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0年 |
49 | 工大—华亿铸造技术联合研究开发中心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10年 |
50 | 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建筑学院 | 2010年 |
51 | 内蒙古创新方法研究中心 | 经济管理学院 | 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