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队伍水平如何?
高考填报志愿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怎么样、师资队伍水平如何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公开信息可知: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5120人,专任教师157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2.55%,有博士生导师335名;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1人,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
国医大师:吕仁和、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王琦、孙光荣
全国名中医:聂惠民、田德禄、王庆国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冰
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田德禄、高学敏、王庆国、张冰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王新月,2007)、中药学教学团队(张冰,2010)、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李宇航,2008)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高学敏、陈家旭、王新月、李澎涛、王天芳、王庆国、张冰、林谦、李宇航、于天源、郭霞珍、赵百孝、赵吉平、李峰、侯俊玲、赵进喜、贺娟、陈明、石晋丽、刘雁峰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张冰,2008)、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王新月,2007)、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李宇航,2008)、针灸推拿教学团队(赵百孝,2008)、中药分析教学团队(乔延江,2008)、中药制药学教学团队(倪健,2009)、中医临床前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团队(李峰,2009)、中药制药学教学团队(倪健,2009)、中药药理学教学团队(孙建宁,2010)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基础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有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14个领域,包括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中医药干预多器官纤维化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科学内涵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及其神经变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实验室、中医药抗病毒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医学与中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神经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化学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病理实验室、中药鉴定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针灸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分子技术实验室、微生物与免疫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脉病证益气活血研究室、糖尿病肾病微型症瘕研究室、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室、中医体质辨识研究室、针灸特色疗法评价研究室、中药信息工程研究室、方剂配伍效应评价研究室、脑病中医证治研究室、中药经典名方有效物质发现研究室
北京市教委工程中心: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工程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基于老年痴呆防治的中医药慢病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肝病动物模型与新药研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西医结合肿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神经变性病中医药防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品质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