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西安外国语大学排名_2020版排名
2020版排名供考生参考,提高考生对各地高校强度的认知,有助于2020年高考志愿申报时的选择,信息仅供参考。1、西安外国语大学2020年排名【校友会版】?
在校友会版本排名中,西安外国语大学2020年排名第320名。
| 年份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省内排名 |
| 2020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320 | 暂无 |
??
校友会2020陕西省大学排名
| 名次 | 学校名称 | 全国排名 | 星级排名 | 办学层次 |
| 1 | 西安交通大学 | 15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
| 2 | 西北工业大学 | 24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 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41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 4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55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 5 | 西北大学 | 57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 6 | 陕西师范大学 | 80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 7 | 长安大学 | 113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 8 | 西安理工大学 | 149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9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156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 10 | 陕西科技大学 | 178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11 | 西安科技大学 | 216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 12 | 西安工程大学 | 255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 13 | 西安石油大学 | 280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14 | 西安工业大学 | 285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 15 | 延安大学 | 323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 16 | 西安邮电大学 | 333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17 | 陕西理工大学 | 357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18 | 西安财经大学 | 379 | 2★ | 区域高水平大学 |
| 19 | 宝鸡文理学院 | 420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0 | 西安文理学院 | 51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1 | 西安航空学院 | 523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2 | 榆林学院 | 55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3 | 咸阳师范学院 | 585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4 | 安康学院 | 595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5 | 渭南师范学院 | 600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6 | 商洛学院 | 606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27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612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西北政法大学 | 270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320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
| 陕西中医药大学 | 350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 西安美术学院 | 380 | 4★ | 中国高水平大学 | |
| 西安体育学院 | 465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 西安医学院 | 500 | 1★ | 区域知名大学 | |
| 西安音乐学院 | 550 | 3★ | 区域一流大学 | |
| 空军军医大学 | 6★ | 世界高水平大学 | ||
| 空军工程大学 | 5★ | 中国一流大学 |
3、西安外国语大学简介
西安外国语大学(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西外大”、“西外”,位于陕西省会西安,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外语院校之一,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高等学府,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成员之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一所以外语教育和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国家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
西安外国语大学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是西北大学俄语系、兰州大学俄语系、中共西北局党校俄文班于1951年合并组建的西北俄文专科学校;1952年,中共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并入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学校开始招生;1958年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1986年被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6年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19年3月,学校长安、雁塔、振华、雅荷四个校区总占地1593亩,下设21个院部、56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74个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5个;教职工1300多人,本科生、留学生、硕博研究生等各类在校生2万余人。


